《少年读金庸》连载之三:
金庸慢慢长大了。1936年,他小学毕业,考入嘉兴一中。嘉兴在金庸的小说里占有重要的位置。在《射雕英雄传》里,嘉兴的江南风光秀丽无比,一群武林高手在嘉兴烟雨楼有精彩的大战。那座已有千年的烟雨楼竟然是真的,到现在还是嘉兴的著名景点。
1937年。日本鬼子侵略中国,金庸的家乡离上海很近,日军的飞机把袁花镇炸成一片废墟。13岁的金庸和他的同学们一起,走上了千里逃难之路。那简直是一场小长征,这群孩子最小才十一二岁,在校长的带领下每天步行几十里,天上飞机大炮,脚下虫叮蛇咬,晚上睡在稻草上面。走累的时候,他们还在屋檐下、树荫里支起小黑板,听老师讲课,这段经历让金庸一生难以忘怀。金庸流浪的同时,他的父母也带着弟弟妹妹逃难,母亲因急病死在逃难路上,和金庸再也没能见面,成了金庸一生的伤痛。
这段经历,也让金庸小小年纪就领略了江南的风光,不少地方后来成了他武侠小说中的故事场景。这种游历,大史学家司马迁在青年时代曾经进行过,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,谁能想到13岁的金庸,就被迫开始了这样的游历。
中学期间,金庸干了两件令人佩服的事。
第一件,金庸15岁的时候,正跟两个同学在教室里复习功课,准备考高中。金庸突然有了一个主意,那就是编一本书,给准备考初中的小学生们看,教他们怎么成功考上初中。这本书的名字叫《给投考初中者》,三个人收集了很多试卷,并指点学生怎么答题,怎么考高分。这本书被一家出版公司发行,很快畅销到了浙江、江西、福建等省。苍天啊大地啊,15岁的我还在教室里偷看武侠小说,15岁的金庸已经靠聪明的头脑发了财,拥有了第一本畅销书,稿费供他上完了中学,还能支付大学的生活费。
金庸自己也挺得意,他说:“这说明对一个15岁的少年来说,我能了解到消费者的需要,并且满足他们,以后我创办《明报》而得到成功,大概就源于这种洞悉读者心里的能力。”
金庸干的第二件事是被开除。他在中学负责黑板报,当时同学们很讨厌学校的训导主任,戴着一个大眼镜到处训人。金庸就在板报上写了一篇文章《阿丽丝漫游记》,讲一位叫阿丽丝的小姑娘到了东方一个学校,突然遇见一条大眼镜蛇,到处喷毒汁,吓得学生们四处奔逃。同学们一眼看出金庸讽刺的就是那个训导主任,纷纷拍手叫好。几天之后,校方宣布把金庸开除。幸亏曾带着金庸流浪的老校长出手相助,他转学到另一家中学,才能够继续上学。
高中毕业后,金庸考上重庆的中央政治学校,开始大量读书。有一天,他目睹几个混蛋学生欺负同学,于是向学校投诉学生的恶行。谁知这几个学生有政府背景,校方的回复是,勒令金庸退学。等于被变相开除了。因打抱不平退学是金庸本人的说法,也有人提供了另一种说法,金庸拒绝参加对日作战的国民党军队,不得不自动退学。
可见在青少年时代,金庸还是很有反叛精神,敢于挑战权威的。
有意思的是,在金庸的小说《神雕侠侣》里,男主角杨过少年时期也曾两次退学。杨过从小失去父母,被郭靖黄蓉收留,在桃花岛生活。由于杨过的父亲杨康之死跟黄蓉有关系,所以黄蓉不愿意教杨过练武,别的孩子练武的时候,黄蓉在房间教杨过读之乎者也,这让杨过很是郁闷。郭靖发现杨过没学到武功,就带他离开桃花岛,去全真教拜师学艺,这不就是从桃花岛退学了嘛。在全真教,杨过被师父师叔们整天欺负,揍得鼻青脸肿,小杨过愤怒之下也捉弄师傅,差点把师父给整死,不得不逃离重阳宫,进了一座古墓,拜小龙女为师,加入了古墓派。瞧,又退学了。
武侠小说迷经常争论一件事,金庸小说中的哪个主角最像金庸本人?学者陈墨说,杨过的经历最接近金庸,除两次失学以外,杨过的父亲杨康中毒而死,母亲穆念慈也病死,而金庸的母亲在战争中病死,父亲则于1951年被以地主汉奸的罪名冤杀。杨过时时想着为父亲报仇,而金庸在香港听到父亲的死讯,也是大哭三天,伤心了很久。杨过最终放弃了复仇,而金庸在1981年见邓小平的时候,对于父亲的死也说了一句“人入黄泉不能复生,算了吧。” 所以说杨过有金庸的影子,不过他们两个性格很不一样,金庸很内向,没有杨过那么帅,也没杨过那样招女生喜欢。
从大学退学以后,金庸去湖南湘西一个农场工作了一段时间,去当农民了。他非常喜欢湘西,那里是作家沈从文的故乡,经典的小说《边城》的故事发生地。金庸曾经说过,他最喜欢的中国作家是沈从文,他也很喜欢湖南人,在他的武侠小说里,最好的女子是湖南人,最好的男子也是湖南人,那么他们是谁呢?
你们先思考着,我来公布答案。我猜啊,最好的湖南女子是《飞狐外传》中的程灵素,最好的湖南男子是《连城诀》里的狄云。